
《劝学》作为先秦儒家经典,其完整篇幅远超高中教材节选的部分。我在讲授这篇课文时,曾经通读《劝学》全文,深切感受到荀子思想的超越性。在两千多年前,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,已非凡人,近乎为神。物质生命的长度,根本无法限制荀况的光芒穿越千古,流芳百世。我们常对许多文章过目即忘,究其本质,往往在于文章缺乏具有穿透力的思想火花。而《劝学》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仍熠熠生辉,正是因为那些箴言:“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;白沙在涅,与之俱黑。”“故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高也;不临深溪,不知地之厚也;不闻先王之遗言,不知学问之大也。”这种将哲理寓于日常的智慧,正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关键所在。
作为资深语文教师,我对《劝学》早已烂熟于心,最初解析文本时,课堂始终聚焦于比喻论证的铺排与对比论证的张力。这种文本细读固然能夯实学生的修辞认知,却未触及荀子劝学命题的深层逻辑。这正如黑格尔所言,“熟知不是真知”,人们常将熟悉的事物误认为已真正理解,实则仅停留在对表象的认知上。年过不惑后,忽然对“劝学”二字生出几分疑惑:“劝”是勉励、鼓励之意,可荀子为何不“劝吃”、“劝喝”、“劝玩”,偏偏要“劝学”呢?或许因为吃喝玩乐乃人之天性,而学习作为一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认知活动,本质上是一种艰苦的劳动,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反人性的苦役。它要求人们克制即时的欲望,对抗惰性之本能,所以才需要鼓励,需要鞭策。但转念一想,这想法是否有些荒谬?在我有限的阅读中,好像没见有文章讨论过这个问题;怀疑自己是否误读了经典。
图片
我们熟知孟子主张“性善论”,而荀子则主张“性恶论”。那么,“性恶论”究竟是什么意思?它与《劝学》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?带着这样的疑问,我阅读了荀子的《性恶》篇。《性恶》开篇便道:“人之性恶,其善者伪也。”这里所说的“伪”,并非今天所说的“虚伪”。荀子自己解释道:“可学而能,可事而成之在人者,谓之伪。”也就是说,“伪”指的是“人为”的努力,即后天的教化、学习与礼仪规范。在荀子看来,人的本性是恶的,而善良的行为则是后天人为的结果。换言之,人性是天然形成的,既无法刻意造作,也不能直接习得,而人身上那些可以通过学习与实践获得的东西,才属于“人为”的范畴。在这一过程中,努力学习恰恰是最关键的“人为”行为。有意思的是,“劝学”的“劝”字本身似乎暗含了一种张力:如果学习真的是人之自然需求,又何需外力来劝勉呢?
但荀子所言之“恶”的真正含义,并非指人天生就是十恶不赦的罪犯,而是指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,如恣情纵欲、好逸恶劳、趋利避害等。思想家黎鸣曾讲过“人性三原恶”,即懒惰、任性、嫉妒。这些“恶”如果任其泛滥,不加约束和引导,就必然会导致争夺、伤害乃至混乱,所以,在荀子体系中,学习恰是将本能的恶转化为文明的善的关键。这一发现彻底重构了我的教学认知:劝学实为劝伪,是呼吁人类以理性对抗天性,用积累超越本能。所以,我的课堂后来常以两个问题开场:为什么荀子不劝吃喝玩乐?学习为何需要被劝?当学生意识到学习本质是逆人性而行,那些比喻论证便不再是修辞技巧,而是人性救赎的密码。
图片
《劝学》开篇的第一句:“君子曰:学不可以已。”实则为全文奠定了基调:学习是不可止息的。这一观点正与“性恶论”的逻辑相呼应。人性的恶,或曰人性的弱点始终存在,因此,用以对抗这些弱点的学习也必须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。中国传统的智慧是“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”,“业精于勤荒于嬉”,而人性弱点里最大的弱点正是懒惰,黎鸣曾提出“万恶懒为首”,这并非说懒惰的行为比杀人放火更可恶,而是指懒惰是滋生众多其他“恶”的土壤和源头。懒惰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上和行动上的“不作为”,而任性正是思维懒惰的行为表现,嫉妒则是行动懒惰的心理补偿。荀子的观点确实触及到人性与社会的深层结构。
《劝学》通篇运用了二十多个比喻,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,而且层层递进地阐述学习如何改变人。其中最经典的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比喻就是“青出于蓝而青于蓝”与“冰,水为之而寒于水”。“青出于蓝”以蓝草提炼靛青的过程,直观展现“学生超越老师”的可能性。这个比喻不仅暗合荀子性恶论中“化性起伪”的教化思想,更揭示学习对认知本源的突破,正如靛青虽源于蓝草却更胜一筹,通过持续学习可实现对既有知识框架的超越。“冰寒于水”讲水结冰后温度更低的现象,恰如学习者在积累中实现内在能量的质变,强调的是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的成长观,具有强烈的劝学感染力,而且与当代终身学习理念形成跨时空呼应。
图片
“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”“木”比喻初学者,“輮”喻指学习过程,“轮”则象征学习的成果。“木直中绳”意指初学者虽天赋良好,但仍须经历“輮”,即学习过程的锤炼。“輮”通“煣”,指将笔直木材经火烤加工,弯曲成符合圆规的车轮。可见,“輮”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塑造过程,这也说明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自然状态的改造,也可理解为是一种违背本性的活动。这个比喻也包含这样的道理:事物经过加工改造可以重新发生变化。人的可塑性很大,经过学习可以从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礼貌的行列,而且一旦提高和发展了,就不会回到原来的状态了,即人变聪明了就不会再退回到愚昧的状态了,原因就是“輮”这个学习过程在起作用,所以要“学不可以已”。
“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。”荀子用木头和金属这些原材料比喻人的本性,需要借助外在的绳墨和磨刀石(比喻师法、礼义)才能变得有用。这直接呼应了“性恶”需要外力矫正的观点。“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”通过广泛的学习和不断的自我反省,才能智慧明达、行为没有过错。这正是在用“学”和“省”来克服由本性可能导致的各种错误。名家都是擅用“比喻”的绝顶高手,荀子通过一连串的比喻,用较少的词语传达出更多信息,使语言更加精炼和高效。这些比喻以新颖独特的视角,捕捉并表达了自己深邃的思想,从而提升了文章的文学效果。什么是文学性?无非就是这些比喻构成的有意思的观点。
图片
荀子以“吾尝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”,揭示认知的局限性。“跂而望”踮脚窥视,象征碎片化学习的视野局限;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,“登高”则喻要站在知识的最高点,站在学科前沿,会看得更远,更有发展前途。但这种境界跃迁的前提是“学不可以已”的持续精进。“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。”“思”在这儿指空想,孔子就讲过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孔子亦强调“思而不学”是十分危险的。真正的学习应当是学思并举,学是搭建认知阶梯的过程,思则是攀登时的自我校准。拒绝思考的懒惰比行为懒惰更具破坏性,正如柏拉图洞穴寓言中拒绝转身的囚徒,这种精神怠惰将导致文明停滞。
而后荀子连用四组精妙比喻,“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;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。假舆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;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绝江河。”揭示了一个跨越千年的真理: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飞跃,本质都是对工具的创造性使用。强调了“闻者彰”“致千里”“绝江河”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,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。这就与文章的推论“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”丝丝相扣,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,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。荀子的这四组比喻,不仅是学习作用的注解,更是文明存续的底层逻辑——唯有持续接入更高级的认知网络,才能实现真正的“绝江河”。
图片
最后,荀子为我们阐述了学习三要素:积累、坚持与专心。荀子以"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;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"的生动比喻,揭示了学习本质上是持续的积累过程。这种积累不仅需要克服认知惰性,更是一场与人性弱点的持久对抗。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”道出量变到质变的规律;但简单的重复积累容易,而持之以恒的积累则需要非凡毅力。人总想着临时抱佛脚,结果被佛一脚踹开。“骐骥一跃”与“驽马十驾”的对比,是对天赋决定论的否定。资质平庸者以“锲而不舍”的精神,亦能“金石可镂”;而天赋异禀者,如果“锲而舍之”,连“朽木”亦难折断。这反常识的洞见今日仍很具现实意义。
在积累与坚持的辩证关系中,专一是推动质变的核心力量。“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”的比喻,揭示了专注对于学习效能的倍增作用。而“蟹六跪而二螯,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”的警示尤具现实意义。那些惯于浅尝辄止、见异思迁的学习者,往往陷入“为山九仞,功亏一篑”的困局:表面涉猎广泛,实则认知支离,难以构筑系统的知识结构。可见,积累是量的沉淀,坚持是时间的延伸,而专一则如催化剂一般,将二者转化为质的跃升。我常对学生说:学习没有什么方法,最基本的方法是重复,最高级的方法是心静。静下心来,反复研读,沉浸其中,“用志不分,乃凝于神”:道理不过如此而已。
图片
不惑之年后,我对语文教学的体悟日渐清晰。语文学习的核心症结,其实不在于能否解答问题,而在于能否提出真正有意义的问题。在我看来,文本解读的作用主要有二:一是训练思维,二是启迪思想。而要实现思想启蒙,关键就在于设计出有价值、有深度的问题。比如我教《劝学》时,设置的问题即:“荀子为何不劝人吃喝玩乐,偏要劝人学习?”由此自然引出对“性恶论”的探讨。这样的问题,既新颖又具有挑战性,能为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指向,激活他们的思维。 可以说,一个语文教师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,恰恰体现了他语文能力的高低。只有通过高质量的问题引导,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处,实现思维的跃升。
我认为,靠外界勉励才能前行的人,终究是走不远的。真正的学习动力,应当源于内心,是自发的、内生的,是九头牛也拉不回的执念。然而现实中,绝大多数人难以克服惰性。于是,勤奋与刻苦便成了区分平庸与优秀的关键变量。教师有效的劝学,必须建立在对人性弱点的清醒认知之上,承认学习本质上是“反人性”的,直面应试教育中由重复训练所带来的认知疲劳,更要借助“积善成德”的价值观建构,把外部压力下的“要我学”,升华为一种自我实现的“我要学”。因此,教师应当既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,又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,在承认普通人难以被外力拉动的同时,更坚信每个人的内心,都藏着一台等待点燃的引擎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中国股票配资网官网在线客服,十大股票配资网站,股票配资知识网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